马铃薯晚疫病(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)
一大波恐怖故事来袭!鬼故事短篇超吓人

民间鬼故事 - 马铃薯晚疫病(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)

2023-02-03 21:45:42 阅读 :

马铃薯晚疫病(Potato Late Blight)由致病疫霉引起,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。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,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,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,呈褐色,并产生一圈白霉,即孢囊梗和孢子囊,尤以叶背最为明显;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,质脆易裂,不见白霉,且扩展速度减慢。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。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、卷缩,终致全株黑腐,全田一片枯焦,散发出腐败气味。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,稍凹陷,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,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。

中文学名

致病疫霉

拉丁学名

Phytophthora infestans(Mont.)de Bary

真菌界

鞭毛菌亚门

分布区域

世界性病害

简介

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、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。此病主要危害马铃薯茎、叶和块茎。也能够侵染花蕾、浆果。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,该病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发生普遍,其损失程度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。在适宜病害流行的条件下,植株提前枯死,可造成20-40%的产量损失。由于抗病品种的推广使用,减轻了病害的危害,但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仍然很大。早晚雾浓露重或阴雨连绵的天气,有利于病害发生,气温在10-25℃、相对湿度在75%以上为病害流行条件;地势低洼、植株过密,偏施氮肥,田间相对湿度过大或植株生长衰弱等,亦有利于此病发生。种植抗病品种、选用无病种薯、消灭中心病株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措施。

2020年9月15日,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。[1]

形态特征

马铃薯晚疫病

Phytophthora infestans (Mont.)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。孢囊梗分枝,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。孢子囊柠檬形,大小2~38×12~23(um),一端具乳突,另端有小柄,易脱落,在水中释放出5~9个肾形游动孢子。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,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,萌发出芽管,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。菌丝生长适温20~23℃,孢子囊形成适温19~22℃,10~13℃形成游动孢子,温度高于24℃,孢子囊多直接萌发,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。

马铃薯晚疫病

发病条件

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,相对湿度95%以上、18~22℃条件下,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,冷凉(10~13℃,保持1~2小时)又有水滴存在,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,温暖(24~25℃,持续5~8小时)有水滴存在,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。因此多雨年份,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。种植感病品种,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,只要出现白天22℃左右,相对湿度高于95%持续8小时以上,夜间10~13℃,叶上有水滴持续11~14小时的高湿条件,本病即可发生,发病后10~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。

症状

主要侵害叶、茎和薯块。叶片染病,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,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,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,呈褐色,并产生一圈白霉,即饱囊梗和饱子囊,尤以叶背最为明显,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,质脆易裂,不见白霉,且扩展速度减慢。茎部或叶柄染病,现褐色条斑。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,卷缩,终致全株黑腐,全田一片枯焦,散发出腐败气味。块茎染病,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,稍凹陷,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,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。

发病病因

病害的发生与流行,与气候条件和铃薯的生育阶段都有密切的关系。我国大部分马铃薯产区的温度都适于晚疫病发生,因此湿度对病害起决定作用。天气潮湿、阴雨连绵,早晚多雾多露.有利发病和蔓延。马铃薯开花结薯前抗病力较强,以后抗病力迅速下降。我国北方马铃薯主产区多为春播秋收,因此,马铃薯生育后期正谓上雨季,如7、8月份降雨早而降雨次数多,病害发生早而重。以马铃薯开花前后,阴雨连绵,气温不低于10℃,相对湿度在75%以上时,以中心病株出现作为病害流行的预兆。在温湿度适宜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,大约经过10-14天,病害可传播到全田的每个植株。

发病规律

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,播种带菌薯块,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,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,病部产生饱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,形成发病中心,致该病由点到面,迅速蔓延扩大;病叶上的饱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,即形成病薯,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。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,相对湿度95%以上,18一22C条件下,有利饱子囊的形成,冷凉(10一13C,保持1一2小时)又有水滴存在,有利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饱子,温暖 (24一25C,持续5一8小时)有水滴存在,有利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,因此多雨年份,空气潮湿,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。

病害分布

发病症状图片

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,流行年一般减产30%。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,减产一半,使

100多万人饿死,200万人移居海外。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,1842年冯·马蒂尤斯(vonMartius)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,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(Speerschneider)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。1861~1863年德巴利(deBary)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。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,西南地区较为严重,东北、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,如1950年大流行年,这些地区损失30%~50%。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。

发病特点

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庄病薯内越冬,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。种薯带病,重者不能发芽,或发芽未出土即死亡;轻者发芽出土,发展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。借气流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。

防治方法

农业防治

(1)选用无病种薯,减少初侵染源。做到秋收入窖、冬藏查窖、出窖、切块、春化等过程中,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,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,进行无病留种。

(2)加强栽培管理,适期早播,选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,降低田间湿度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增强抗病力。

(3)轮作换茬:防止连作,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,或临近种植。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,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;

(5)加强田间管理:施足基肥,实行配方施肥,避免偏施氮肥,增施磷、钾肥。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,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,合理整枝、摘心、打杈,减少养分消耗,促进主茎的生长;

(6)合理密植: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、结果习性,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,如:双秆整枝的每亩,栽2000株左右,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~3500株,合理密植,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,降低田间湿度,减轻病害的发生;

绿色无公害中药防治

(1)预防:在病害常发期,使用奥-力-克300倍液进行喷雾,7天用药一次。

(2)发病初期:及时摘除病叶、病果及严重病枝,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,按奥力克霜贝尔50ml+大蒜油15ml,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,5天用一次,连用2到3次。

(3)发病中后期:按霜贝尔75ml+大蒜油15ml+叶面肥沃丰素25ml,兑水30斤喷施,3天一次,连用2-3次。

化学药剂预防

喷洒86.2%氧化亚铜(铜大师)1000倍液、72%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%安克·锰锌可湿性粉剂900~1000倍液、90%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、38%恶霜菌酯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60%琥·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~800倍液、4%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,隔7~10天1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
本文标题:马铃薯晚疫病(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) - 民间鬼故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kb54.com/minjianguigushi/13412.html

相关文章

你可能感兴趣